【榆枋之见的意思是什么】“榆枋之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文中提到“榆枋”,原指一种小树,后引申为狭隘、局限的见识。因此,“榆枋之见”比喻人的见识短浅、目光狭窄,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榆枋之见”源于《庄子》,用来形容人眼界狭窄、思想保守,无法理解或接受更高层次的思想和境界。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远见、固守成规的人。它强调了拓展视野、提升认知的重要性。
表格展示:
| 词语 | 拼音 | 出处 | 含义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 榆枋之见 | yú fāng zhī jiàn | 《庄子·逍遥游》 | 比喻见识短浅、眼光狭窄 | 用于批评他人思想保守、缺乏远见 | 目光短浅、鼠目寸光 | 见多识广、高瞻远瞩 |
| 释义 | —— | —— | 指因眼界有限而无法看到更大的世界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 | —— |
写在最后:
“榆枋之见”提醒我们,人生不应局限于眼前的一隅,而应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