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全文】《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卖矛和盾的楚人自相矛盾的言行,揭示了逻辑上的错误和语言表达中的不一致问题。该故事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合乎逻辑。
一、原文
故事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同时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又声称自己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果被人反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使他无言以对,最终暴露了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
这个故事强调了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性,也讽刺了那些说话前后矛盾、自相冲突的人。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韩非子·难一》 |
作者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
故事类型 | 寓言故事 |
主题 | 言行不一、逻辑矛盾 |
人物 | 楚人(卖矛与盾者) |
关键语句 |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反问句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结果 | 楚人无法回答,暴露矛盾 |
启示 | 做事说话应前后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
三、延伸思考
《矛与盾》虽然短小,但其思想内涵丰富。它不仅适用于日常言语交流,也适用于写作、辩论、法律条文制定等需要严谨逻辑的场合。在现代社会中,逻辑混乱、自相矛盾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这一寓言仍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该故事也反映了韩非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重视,强调了言行一致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
四、结语
《矛与盾》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用简单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或做出承诺时,必须确保逻辑自洽,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这种思维习惯,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