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对曰:】一、
这段文字出自《荀子·宥坐》,讲述的是孔子在周庙中看到一种名为“敧器”的器物,并向守庙人询问其用途的故事。通过对话,孔子揭示了“敧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它是一种象征“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的器物,寓意着为人处世应保持谦逊、中庸之道,避免自满与极端。
这一故事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古代先贤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孔子通过观察日常器物,引申出治国、修身的道理,体现出他“以器喻道”的教育方式。
二、关键信息整理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荀子·宥坐》 |
原文 |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谓敧器。” |
敧器含义 | 一种倾斜不稳的器物,用于警示人不可自满。 |
孔子的感悟 | “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强调中庸之道与谦虚的重要性。 |
哲学寓意 | 告诫人们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与平衡。 |
教育意义 | 通过观察器物领悟人生道理,体现“以器喻道”的教学方法。 |
三、延伸思考
这段文字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现了孔子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器以载道”的思想传统。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修养与心态的平衡。
四、结语
“敧器”虽为古物,但其所传达的哲理却历久弥新。孔子通过对它的观察与思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道德启示。这种从细微处见大义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