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区是什么意思】“建成区”是一个在城市规划和地理统计中常见的术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城市或区域中已经完成建设、具备基本功能的区域范围。它不仅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还涵盖道路、公共设施、绿化带等基础设施。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建成区”的概念,以下是对该术语的总结与说明,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一、
建成区是指一个城市或城镇中,已经完成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居住、工作、生活等功能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完善的道路系统、供水供电、通信网络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建成区的划定对于城市规划、人口统计、资源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城市发展的实际规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建成区与“城市行政区”或“行政辖区”不同,它更侧重于空间上的建设情况,而不是行政管理范围。
二、表格:建成区相关概念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定义 | 城市中已完成建设、具备基本功能的区域。 |
范围 | 包括住宅、商业、工业、交通、公共设施等。 |
特点 | 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通信等。 |
作用 | 用于城市规划、人口统计、资源分配等。 |
与行政区区别 | 建成区是空间概念,行政区是行政管理单位。 |
与非建成区区别 | 非建成区尚未开发或开发不完全,缺乏基本设施。 |
测量方式 | 通常通过遥感、地图、统计数据等方式确定。 |
三、结语
“建成区”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建成区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也为政策制定和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周边环境来判断哪些区域属于建成区,从而更直观地认识城市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