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一、文章总结
杜甫的《春望》是唐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苦难的深切忧虑。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诗史”风格的特点。
本文将从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内容展示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
作者 |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
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期间,长安沦陷,杜甫目睹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写下此诗 |
诗歌体裁 | 五言律诗 |
主题思想 |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家国破碎的悲痛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诗歌结构 | 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继续深化情感,尾联点题,结构严谨 |
三、原文与注释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 国破:指国家破碎,即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败。
- 城春草木深:春天本应生机勃勃,但战乱后城中草木丛生,显得荒凉。
- 感时:因时局而感慨。
- 花溅泪:看到花儿也仿佛流泪,表达内心的悲伤。
- 恨别:因离别而感到痛苦。
- 鸟惊心:听到鸟鸣也令人心惊,反映诗人情绪低落。
- 烽火:战争的象征。
- 三月:形容战乱时间长。
- 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珍贵,表现思乡之切。
- 白头搔更短:因为忧愁而不断抓挠头发,头发变少。
- 浑欲不胜簪:几乎无法插住簪子,形容衰老与愁苦。
四、翻译
译文:
国家破碎,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城里,草木茂盛而深沉。
感伤时局,花儿也让人落泪;
怨恨离别,鸟鸣也令人惊心。
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
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我白发稀疏,越抓越短,
几乎不能插上簪子了。
五、赏析
《春望》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后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衬出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点。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家书抵万金”则生动地表现了战乱中亲人音讯不通的焦虑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是杜甫晚年诗风的典型代表。
六、结语
《春望》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诗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担当。阅读这首诗,不仅是对古典文学的欣赏,也是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