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身何赎出处于哪里】“百身何赎”是一个出自古文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某种错误或过失的深切悔恨与无法挽回的遗憾。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在文学、历史中有着较为明确的来源。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常见误读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百身何赎”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文为:“百身何赎?子其自为之。”意思是说,即使有百种身体,也无法赎回自己的过错或罪责,强调了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悔恨之情。
该成语多用于表达对自身过失的深刻反省,或对他人因自己而受苦的愧疚。在现代汉语中,它常被用来形容一种无力挽回的遗憾情绪,带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情感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百身何赎”并非出自某一部具体的作品,而是来源于古代文献的引用,因此在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真正含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百身何赎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原文 | “百身何赎?子其自为之。” |
含义 | 表达对自身过失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无奈,强调责任与悔悟。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对错误的深刻反省。 |
情感色彩 | 悲痛、悔恨、沉重 |
常见误读 | 有人误以为是出自《诗经》或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表达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或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 |
三、结语
“百身何赎”虽源自古代文献,但其情感内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错误时应勇于承担,而非逃避。在日常生活中,若能以此自省,或许更能做到知错就改,不负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