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其“六出祁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行动之一。尽管在正史中并未明确记载“六出祁山”的次数,但后世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和民间传说,逐渐形成了这一说法。本文将对“六出祁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8年,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政,开始北伐曹魏,意图恢复汉室江山。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是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蜀汉北伐的战略要地。因此,诸葛亮多次从这里出兵,试图攻占长安,进而统一天下。
二、六出祁山的概况
虽然正史中并未明确列出“六出祁山”的具体次数,但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及相关史料,可以归纳出五次较为明确的北伐行动,其中部分被后世称为“六出祁山”。
1. 第一次北伐(228年)
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
2.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诸葛亮再次出祁山,但因粮草不济撤退。
3. 第三次北伐(229年)
诸葛亮派陈式攻占武都、阴平,自己则驻守祁山,未直接出征。
4. 第四次北伐(231年)
诸葛亮再次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最终因粮尽退兵。
5. 第五次北伐(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于五丈原病逝,北伐结束。
6. 第六次北伐(民间传说)
部分资料中提到第六次北伐,但缺乏正史依据,多为后人演绎。
三、六出祁山的影响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虽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但在战略上对曹魏造成了极大压力,也展现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同时,这些北伐行动也反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四、六出祁山简表
| 次数 | 年份 | 主要事件 | 结果 | 备注 |
| 第一次 | 228年 | 出祁山,马谡失街亭 | 失败 | 初次北伐 |
| 第二次 | 228年冬 | 再次出祁山,因粮尽撤退 | 无明显成果 | 未达目的 |
| 第三次 | 229年 | 陈式攻占武都、阴平,诸葛亮驻祁山 | 成果有限 | 未直接出征 |
| 第四次 | 231年 | 与司马懿对峙,因粮尽退兵 | 无重大进展 | 对峙阶段 |
| 第五次 | 234年 | 最后一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 失败 | 诸葛亮去世,北伐终结 |
| 第六次 | ? | 民间传说或后人演绎 | 无实证 | 不见于正史 |
五、结语
“六出祁山”不仅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标志,也是三国历史中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篇章。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与坚韧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他的故事不仅属于历史,更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