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全部攻略(灯下不黑之沈阳故宫一日游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沈阳故宫全部攻略(灯下不黑之沈阳故宫一日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题记
“灯下黑”原指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现引申为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事物和事件没有看见和察觉。
没错,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就是个灯下黑的傻瓜——全国旅游,我最后一个去东北,东北旅游我从来没系统的玩过辽宁。辽宁的旅游资源匮乏吗?也不尽然
沈阳故宫在沈阳旅游应该在什么地位呢,这么说吧,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区。
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国家AAAA级风景区目前我国有近千个,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80处,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37项世界文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以沈阳故宫最厉害的头衔还在它的名字上——
提起故宫,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我猜,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哪个位于北京的紫禁城。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有一种说法说,中国有四个故宫你会不会惊讶?
按那种说法中国的四处故宫分别为: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南京故宫、台北故宫。
咱们从后往前说。台北故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叫故宫。为啥呢,这就要从“故宫”的定义说起——故宫泛指过去的皇宫。
而台北故宫是1962年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造的宫殿式建筑,用来展示那些当年从大陆带过的的曾经收藏于紫禁城的皇室物品。所以你看,“台北故宫”既不是过去建造的,也不是皇宫……故宫和故宫博物馆是有区别的,就像娘和大娘不一样。
南京故宫倒是是个名副其实的故宫,不过更恰当的应该改叫南京故宫遗址。因为1645年,清军入关灭南明后,将南京故宫改为八旗驻防城,使南京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要这么算,中国的故宫可不止这四个,大明宫阿房宫也应该纳入其中啊,阿房宫建没建起来有争议,唐代代明宫的遗址的在啊!要是都算这嗑就没法唠了。
因此,我认为在中国,只有两个真正意义且保存完好的故宫——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我是第三次来沈阳故宫,我爸号称去过第四五次,我妈最可怜,第一次去……
为了应景,我还特地带上红贝雷帽和红丝巾。(^∀^)
沈阳故宫简介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清入关前皇宫,清入主中原后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作为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是沈阳故宫以之鲜地明的满族特色著称于世。
沈阳故宫是清朝的奠基之地,1616年明朝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于今辽宁新宾境内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建立“大金”地方政权,1621年进占辽沈地区,1625年由辽阳迁都至沈阳并在城内启建皇宫。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续建,并于1636年在这座皇宫中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政权迁都北京后,对沈阳故宫予以保护并继续增修扩建。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故宫驻跸,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
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东路为努尔哈赤时始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以皇太极时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为主体建筑,两侧为乾隆时所建行宫、太庙等;西路为乾隆时增建的文溯阁和戏台。
清代沈阳故宫为皇家禁地,1926年始辟作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沈阳故宫被联合国批准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好奇怪,这里好像没有“世遗”标志性的logo)。
请看收费公示板优惠政策第三条,我又可以为我的家人免一张门票,而且和前几天去的大帅府一样,过年期间,一律半票。换句话说,我家一家三口就买了半张票。
除此之外优惠政策的第七条也够令人侧目的了,走了好些地方,一般儿童半票免票都是以身高为准,还第一次看见18岁以下统统免票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沈阳旅游局绝对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检票的时候,听见有一个阿姨问检票的工作人员,这个福利(18岁以下免票)截止到什么时候。还能截止到什么时候,到你家孩子满18岁呗(*´∇`*)
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一大区别在这张图上可见一斑——沈阳故宫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或者说没有严格按中轴线对称分布。我猜一个是因为沈阳故宫清军入关前,其建筑理论不能和始建于明朝的北京故宫比,还有就是在沈阳故宫建成百年之后,前来谒族的后世子孙增其旧制,沈阳故宫的整体格局就越发显得不对称了。
从大清门进,第一个重要的建筑是崇政殿。这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了——离门太近了。你看看从午门到紫禁城的“金銮殿”(太和殿)有多远,每次走这段路都会在想,每天上朝这段路对于那些老臣可够受的……
崇政殿
盛京皇宫正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为今名,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朝会理政、接见外国使臣之处。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祭陵礼成,亦于此举行隆重庆典。
崇政殿内部,不知道上次翻修是什么时候,反正觉得挺新挺鲜艳的。
太和殿门口有个奇怪的日晷,为什么说奇怪呢,因为它居然是背对着太阳设的,这张照片拍摄于当天的12:04。那天也算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你看看日晷上有影子吗?没有影子的日晷要它何用……
抱歉,我这个人high点低,一看见石兽就疯
离开崇政殿,我们跟着人流往右走(这么走能在沈阳故宫的最北边掏到西边,而出口在西边,因此走不走回头路)。往右走是沈阳故宫的东所。
东所(无照片)
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因位于崇政殿之东,故俗称“东所”,是清帝东巡盛京时皇太后行宫,包括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建筑。
东所的第一个建筑是颐和殿(类似一个三进四合院)
颐和殿
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皇太后行宫中举行典礼和召见王公官员女眷之处。
介祉宮(无照片)
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东稍间为皇太后随皇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期间的寝宫,皇帝每日率妃嫔到此问候皇太后起居。
介祉宮位于三进四合院颐和殿的最后一进,在它的尽头有个小门通往敬典阁
敬典阁
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盛京皇宫内收藏玉牒之所。玉牒是爱新觉罗的族谱,清代每十年纂修一次,自隆朝起每次修成后运送一份至此收藏。
敬典阁位于沈阳故宫中路东所最后一进院落,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歇山重檐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式建筑。建筑面积315.25平方米,建筑总高18.27米。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檐下有五踩斗棋,东、西、南三面围廊,一层明间前后开门,两侧次间为槛墙和槛窗,两侧内檐为山墙,门为六抹,隔扇四扇,室内两次间与明间中间有间壁,明间前后有一条通道。二层内檐除明间开门外,其四周均为木槛墙及槛窗,室内没有间壁,原摆放有金龙大柜,外檐为金龙和玺彩绘。该建筑专供收藏爱新觉罗皇族的宗谱玉牒所用。
在上文的介绍里,提到了一个建筑名词——“歇山重檐顶”,这几天恶补了高晓松母亲张克群先生号称“历时十年倾力著就”的《红墙黄瓦》里边有对宫殿屋顶等级有解释。
其中等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等级递减(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单檐庑殿>4单檐歇山>5悬山正脊>6悬山卷棚>7硬山正脊背>8硬山卷棚),换句话说,敬典阁的歇山重檐顶是位列第二的尊贵。
清代《玉牒》,即爱新觉罗氏皇族宗室、觉罗两个支派的族谱。据清朝制度所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长至周岁时,需书其所生年、月、日、时,以及生母姓氏,详其嫡庶次第、具册送交宗人府。全部《玉牒》每十年即要修纂一次,所有人名排列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殁者墨书;误为同名,则改卑者及幼者。清代自顺治朝开始,于北京设玉牒馆,每十年例行修纂一次,乾隆九年定制,每届玉牒修竣后要恭送一部至盛京宫殿尊藏,以示敬重和隆重。至清末,敬典阁内共贮藏清顺治十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所修历次《玉牒》,共计1133册,包含了有清一朝爱新觉罗氏家族所有成员的个人档案内容。
走过东所的三栋重点建筑,是非常威武的大政殿——
大政殿
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处,清军入关前也称“大殿”或“笃恭殿”是大典是皇帝御临之处,也做八旗诸王议政之所。清迁都北京后逢朝会及节日庆典,沈阳各衙门官员仍于殿前行礼;青帝东巡盛京时亦于此举行庆贺筵宴。建筑造型和装饰融多民族风格于一体,与十王亭的布局组合体现出满族八旗制度的特色。
皇太极时期八旗固山额真简表
大政殿内部,这个就没有崇政殿亮堂了,也不知道上次翻修是什么时候。
不过大政殿外部的雕梁玉栋可是惊艳到我了,我觉得即使走遍了那么多的地方,这么好看精美的雕刻也是少见的——
大政殿南边是“十王亭”
那么问题来了,满洲最有特色的是“八旗”制度,多出的那两个是什么王呢?在我一开始放出的《沈阳故宫游览图》中就有答案,它们分别是右翼王亭和左翼王亭。
但是如果你在现场数,能数出十二个亭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十王亭”最东端的两个亭子和“十王亭”并不是一个系列。
干什么的我倒是不知道,但是长得完全不一样
嘿嘿嘿嘿,我和我妈说,等小孩走了,你也给我拍一个
大政殿的东边有几个可以在户外展出的石质文物,分别是安达礼墓碑、小石塔、豫王府影壁、和辽代石经幢。
安达礼墓碑
天聪八年(1643)皇太极驾崩,侍卫安达礼自愿殉葬。皇帝为旌表其忠心,于顺治十一年(1654)按一品官立碑,并亲撰碑文。此碑发现于北陵红墙外西侧,碑文为满汉合璧。
这个不知道是什么,忘拍了……写了这么多游记,还能犯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的
豫王府影壁
原立于沈阳豫亲王府。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亲王,其王府遗址位于今沈阳中街北。
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
原置于沈阳中街路北城隍庙内,元至正十二年(1352)立。碑阳为城隍庙记,述修庙是现存最早记录“沈阳”名称的石刻。
辽代石经幢
俗称“大石面”为辽代佛教刻石。幢身八面刻唐代高僧不空翻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原立于沈阳故文德坊外东侧后移至故宫内收藏。
关于这个“大石面”我非常有话说——第一次来沈阳故宫时,我爸指着“大石面”对我说,“看到没,见到这个‘大石面’你以后就是见过世面的人了。”这句话在我幼小的心里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一股蜜汁自信油然而生,并且再也没消失过。
离开这几个可以在户外展出的石质文物,沿着沈阳故宫的北缘往西走,有个“龙耀帝乡”的小展,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藏品,不做过多介绍了。
前言——沈阳是清朝发祥地,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改称盛京,清廷迁都北京后,又称“奉天陪都”。因有开基皇帝的旧宫、陵寝,盛京得天恩眷顾,四位皇帝十次亲临盛京谒陵,瞻仰先祖圣物;“皇矣陪都,实为皇乡”,乾隆皇帝御书长篇诗文《盛京赋》帝乡”赞美家乡。从康熙时起至清末,陆续有数以万计的“皇家秘籍”和宫廷御用品送至盛京,或为皇帝驻跸期间使用,或为尊崇陪都。盛京皇宫是当时贮藏清宫物品的三大宝库之一,充分彰显出盛京至尊的“帝乡”气派。
走了大半天,给大家明确一下我刚刚的行程
黑色箭头是我们游览的路线,下一站是銮驾库。
銮驾库
初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1643),乾隆时期改建为存放皇帝、后妃銮驾卤簿及宫廷乐器的专用库房。
銮驾库没有开放,但是门口的石狮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喜欢关注石狮子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吐舌头的石狮子呢,并且在沈阳故宫中,吐舌头的石狮子还不止这一尊(爸呀!你啥时候带我去卢沟桥啊?)
大门紧闭的銮驾库
继续沿着北缘往西走,能看见一个类似城楼的地方,我们不知不觉有走回沈阳故宫的“中轴线”上了。
从这里上去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皇太极和他众位妃嫔住的地方——正殿清宁宫、东西配宫、麟趾宫、永福宫、衍庆宫、关雎宫。
在这里有机会俯瞰一下沈阳故宫
上来后的第一个房间是西配殿,现在改成了后妃生活用品展。
西配宫
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1643)是皇太极诸庶妃居住之所。乾隆朝以后皇帝东巡盛京于清宁宫祭祀时,曾在此制作糕、酒等供品。
这个掐丝珐琅玻璃座灯是整个展厅中最惊艳我的
宫趾麟
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的寝宫。贵妃为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
永福宫
亦称次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永福,是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雎宫宸妃之妹,崇得三年(1638)正月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为君的顺治皇帝。
衍庆宫(没有对应照片)
亦称次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衍庆,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的寝宫。淑妃为蒙古阿巴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zǎo]。
关雎宫
关雎宫居四配宫之首,仅次于中宫清宁宫,为皇太极宸妃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26岁时归嫁皇太极,深得宠爱。崇德二年(1637)九月,海兰珠生皇子,皇太极颁诏大赦天下,蒙古各部及朝鲜均派使臣前来祝贺。子以母贵,该皇子几乎被立为太子,后因夭折未果。崇德六年(1641)九月,海兰珠病逝,皇太极悲痛欲绝,亲自主持葬礼,祭祀有加,自谥为“敏惠恭和元妃”。
其实每个宫殿的形制都很相似,即便是住着皇太极和他大福晋哲哲的清宁宫也是如此——大厅加卧室,为数不多的区别在于清宁宫的卧室比较大,而且这里卧室的格局又分出一个起居室。
清宁宫
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是盛京皇宫中宫。东稍间为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济特氏哲哲的寝宫,西四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其建筑特色被视为满族传统典范。皇太极崩逝于清宁宫。
这个就能看出清宁宫和其他宫在格局上的不同——房间的西边还有个明显的门,往里使劲看还有个屋
我滴妈,这个后宫简直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天下啊!——正殿清宁宫(大福晋哲哲,博尔济吉特氏)、东西配宫(庶妃不做统计)、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好在这几个老姐妹(误)不完全是一家人,要不然造反了天下就要易主了。
这里除了房屋宫殿,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建筑——神竿和烟囱。
神竿
亦称索伦竿、还愿竿,宫中按满族萨满教习俗举行祭天典礼时使用。祭祀时在竿顶锡斗内放碎米、杂肉等喂“神鹊”(乌鸦)以示答谢天神之意。
烟囱
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是典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跨海烟白”,也是盛京皇官中唯一的一座烟囱。
再往前(南)走是凤凰楼。凤凰楼可以登高临远,其楼梯在背面外部(因为走得有点累,所以我没上),下边的照片时我在其正面(南边)拍摄的
凤凰楼
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读书之处。清迁都北京后,楼内曾收贮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凤凰楼是清代沈阳城内最高建筑,“凤楼晓日”为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走过凤凰楼,又来到崇政殿(北部后身)这回我们往西前往西所。
崇政殿西侧与东所相应的位置,是东巡盛京时皇帝和后妃的行宫,称为“西所”。西所的建筑面积与东所相同,前部格局也大致相似。第一进院两侧各有值房三间。入垂花门,第二进院中是与颐和殿同式的迪光殿,迪光殿后边是保极宫和继思斋。
在崇政殿后边发现一只小……你说它是个啥,像啥?我第一眼觉得像猪,现在看又觉得像狗,但按理说应该是狮子吧,总之无论像啥这货都够丑。
西所东值房
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清帝东巡在盛京驻行宫时,随从人员居住之处。
迪光殿
室内安放宝座屏风,并有“继序其皇”、“迪光怄六韵”等乾隆御书匾联,皇帝东巡驻跸期间即在此处理政务、批阅奏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于殿前东、西各建配殿三间,供随驾的内阁、军机处及各部院值班大臣使用,以免耽误军情政事的上传下达。
迪光殿配殿(无照片)
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原东、西各三间,作为皇帝东巡驻跸盛京时扈从官员办理公务之所,现西配殿已无存。
保极宫(无照片)
皇帝居住的寝宫在殿后的庭院中,名为保极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于西所迪光殿后,是皇帝东巡时在盛京驻跸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保极”之名,出自《尚书 洪范》“锡汝保极”,乾隆释意为“保极持楹安率土”。 保极宫内正中暖轩上方,高悬嘉庆御笔“高林万象”匾,意思是皇帝居于万物之上,在暖轩中央设龙纹明黄坐具一副,清帝东巡时,就在此召见亲近王公。 保极宫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皇帝寝宫。侧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卫住的地方。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
保极宫的院落,和前边的迪光殿比,这里就多出一些情志和审美体验。
继思斋
崇谟阁
崇谟阁是西所最后的一座建筑,因为没有独立的围墙,所以它的外观呈开放状态。这是一座面阔五间的二层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楼阁,建筑样式与敬典阁完全相同,也是于乾隆首次东巡的1743年确定建设的项目,归属到“敬典阁等工程”当中,并于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完工。
历史上崇谟阁险些变成空屋的名阁,怎么回事呢——
乾隆帝首次东巡时说了,沈阳是大清朝的发祥地,历朝的《实录》都应该抄写满、汉文各一部送到这里(崇谟阁)尊藏。当时北京故宫中正在进行前朝《实录》的抄写,所以当时乾隆就下旨,让原班人马再给奉天府抄一份。但是抄完之后《实录》放在沈阳故宫什么地方,乾隆没有明说,这让下边办事的官员犯了难。
礼部官员说,在奉天,他们看崇政殿后面的凤凰楼既高大又漂亮,可以担当尊藏《实录》重任,结果乾隆皇帝把他当初建“敬典”、“崇谟”二楼搞“金匮石室之藏”的打算给忘得一干二净,同意了礼部的建议。这样一来崇谟阁一空就是30年,好在乾隆又想起崇谟阁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对盛京将军弘晌说,派人到崇谟阁里去量一下,如果那里足够宽大,能够放得下书橱,就把五朝实录搬到那里去尊藏吧。就这样,《实录》进入了崇谟阁。
七间房
建于乾隆四十三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78-1781),是宫内存放杂物的库房。
再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一行的路程。
从七间房出来,是御花园
这个御花园小得令人发指
然后无意间略过仰熙殿(这个百度上都没有介绍的词条),直接去了碑亭——
碑亭
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隆四十八年(1782-1783),内置石碑用满、汉两种文字合璧书写,碑阳为乾隆御制《文潮酒记》,碑阴乾隆制《宋宗论》。
碑亭里的碑文是《<四库全书>运复记碑》——1931年奉天省教育会镌刻并嵌置于此。记述民国初年运往北京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复归沈阳的始末。
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溯阁——
和故宫中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采用的是绿色琉璃瓦,听导游讲一耳朵,因为无论是红还是黄色,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火,而文溯阁是藏书阁,所以用能够象征水的绿色修建。
文溯阁
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2-1783),是存贮《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两层,阁内三层。阁名“文溯”取周诗“溯涧求本”之意,以符合沈阳为清朝“发祥之地”的地位。
文殊阁宫门(无照片)
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1-1873)是乾隆驻跸盛京皇宫时,出入文溯阁的专用通道。
走过文殊阁宫门是嘉荫堂和戏台——
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
当年皇帝和百官观戏的情境图
走到这里,沈阳故宫就基本走一遍了。其中有个清代宫廷钟表展我没看到,但是我爸去参观了
里边有个不得不提的金代定更钟,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我爸,也被沈阳故宫的这件藏品震惊到了——
金代定更钟
铸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重六千斤。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发现于盖州、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将其移至辽阳,后又运至沈阳,悬于城内钟楼,为报时之用。1930年钟楼拆除后送沈阳故宫保存。
可有可无的无障碍设施
一进故宫的第一站崇政殿,它门口的无障碍设施把我迷惑了,以为沈阳故宫的无障碍做得很好,但是(注意我说“但是”了)整个故宫相当“有障碍”啊!其中最“有障碍”的就要数好像永远迈不完的大高门槛,我在二级肢残里算腿脚好的,在迈这些门槛的时候还得让我爸妈扶着点。
感受一下,轮椅婴儿车推上去以后还得迈门槛的心理阴影,我倒不是求全责备,有些地方真没办法铺全套的无障碍设施,那既然不能,咱能不能把现有的拆一拆,就这个台阶加门槛轮椅或者婴儿车要不然也过不去,能不能就把漫道拿下去,怪难看的。而且全园区有漫道的台阶少,没漫道的台阶多,拜托就拜整这种面子工程了呗?
天际线能不能保护一下
以我爸的话来讲,置身沈阳故宫,都要被周围的建筑淹没了。
苏州拙政园了解一下,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抬头仰的只有北寺塔,那是什么心情。以苏州这个经济发展水平能有在市区中不建高楼的魄力,真是令人佩服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