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典故】“一字千金”是一个常用于形容文字精炼、价值极高的成语。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源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吕不韦。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一字千金”最早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是秦代著名的商人和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这部书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旨在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思想指导。
为了提高这部书的影响力,吕不韦将书稿公布于咸阳城门,并悬赏:谁能改动其中一个字,就赏金一千两。结果,没有人敢轻易改动,因此后人便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章或言语的价值极高。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字千金 |
拼音 | yī zì qiān jīn |
出处 | 《史记·吕不韦列传》 |
含义 | 形容文字精炼、价值极高,一个字抵得上一千两黄金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文章、诗词、书法等作品的精妙与珍贵 |
近义词 | 字字珠玑、文采斐然、价值连城 |
反义词 | 空洞无物、言之无物、索然无味 |
三、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一字千金”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社会氛围。在今天,“一字千金”更多地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写作、演讲、创作中追求精准与深刻,避免浮夸与空洞。
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每一个字都可能承载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四、总结
“一字千金”源于古代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时的悬赏之举,寓意文字的价值极高。它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也蕴含着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敬畏。在现代,这一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激励我们在表达中追求真挚与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