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注释】《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讲述了唐雎在秦王面前坚持正义、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展现了唐雎的机智与勇敢,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气节。
一、
本文通过秦王与唐雎的对话,展现了唐雎面对强权时的坚定立场和智慧应对。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则以“布衣之怒”回应,最终迫使秦王退让,保全了安陵国的尊严。文章通过对比秦王的威压与唐雎的刚正,突出人物性格,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
二、原文、译文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注释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答应我吧!” | “易”:交换。“其”:表示希望或请求,语气词。 |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不过,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 “加惠”:给予恩惠。“虽”:即使。“弗敢易”:不敢交换。 |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 “说”通“悦”,高兴。“因”:于是。“使……使”:派遣……出使。 |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你却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活,是因为我看你是个有德行的人,所以没有放在心上。” | “错意”:放在心上,重视。 |
唐雎对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是谓‘大王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唐雎回答说:“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划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向宫殿。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愤怒尚未发作,天象就出现了异常,这就是所说的‘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 “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殿”:象征天象异变,预示重大事件。“休祲”:吉凶的征兆。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秦王脸色变了,直身跪下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却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活,只是因为有您这样的贤士啊。” | “色挠”:脸色改变,表示屈服。“谢”:道歉。“谕”:明白。 |
三、文章特点总结
- 人物形象鲜明:唐雎勇敢、机智,敢于在强权面前坚持原则;秦王傲慢但最终被震慑。
- 语言精炼有力: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增强气势。
- 象征手法运用:通过“彗星袭月”“白虹贯日”等自然现象,渲染紧张气氛,烘托人物情绪。
- 思想深刻:强调“士”的精神力量,体现弱国在强权下的尊严与抗争。
四、结语
《唐雎不辱使命》不仅是一篇历史故事,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的作品。唐雎以智慧和勇气捍卫国家尊严,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应坚守信念,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