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太守原文及翻译】“一钱太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清廉自持、不贪钱财的地方官员。他因拒绝接受百姓送来的微薄礼物,而被后人尊称为“一钱太守”。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廉洁精神,也成为了后世推崇的典范。
一、文章总结
“一钱太守”出自《后汉书·王涣传》,讲述了东汉官员王涣在任期间,坚持清正廉洁,从不收受百姓的一分一毫。有一次,百姓为了感谢他的公正执法,送来了一枚铜钱作为谢礼,但他坚决拒绝,并说:“我虽不富,但也不至于为一钱而失节。”这句话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象征着清官的操守与尊严。
该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廉官员的高度尊重。通过“一钱太守”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官”形象的塑造和推崇。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地的人。 |
少游太学,通《春秋》。 | 年轻时在太学求学,精通《春秋》这部经典。 |
为郡功曹,以清廉著称。 | 做郡里的功曹,因为清廉而闻名。 |
民有争讼者,皆曰:“愿得王君裁之。” | 百姓之间有争执,都说:“希望得到王君来裁决。” |
其治如水,民无怨言。 | 他治理政事如同流水一样平和,百姓没有怨言。 |
有老母病,县令欲以钱帛遗之,涣辞不受。 | 有一位老母亲生病,县令想送钱帛给他,王涣推辞不接受。 |
曰:“吾虽贫,岂为一钱而失节乎?” | 他说:“我虽然贫穷,难道会为了一个铜钱而丧失操守吗?” |
由是号曰“一钱太守”。 | 因此人们称他为“一钱太守”。 |
三、结语
“一钱太守”不仅是对王涣个人品格的赞誉,更是对中国古代清官文化的生动体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清官”,什么是“廉洁”。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小利所动。
通过了解“一钱太守”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