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于口什么意思】“诉诸于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嘴巴来诉说”,常用于描述一种以口头表达为主要方式的论证或说服方式。它强调的是语言的力量和口头表达在沟通、辩论或说服中的作用。
在逻辑学和修辞学中,“诉诸于口”有时被用来指代一种非理性的论证方式,即仅依靠语言的感染力、情绪化表达或重复来影响他人,而不是基于事实、逻辑或证据进行论证。这种说法可能带有轻微的贬义,暗示说话者缺乏实质内容,仅靠言辞来博取认同。
一、
“诉诸于口”原意是指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观点或进行说服。在现代语境中,它既可以表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也可以指一种缺乏逻辑支撑、仅靠语言技巧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含义。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诉诸于口 |
| 字面意思 | 通过嘴巴来诉说,强调口头表达 |
| 引申含义 | 1. 强调语言的说服力; 2. 指缺乏逻辑支撑的口头论证; 3. 常用于批评过于依赖语言技巧而非事实依据的表达方式 |
| 使用场景 | 辩论、演讲、广告、日常交流等 |
| 感情色彩 | 可中性、可贬义(视语境而定) |
| 近义词 | 诉诸语言、口才、言辞 |
| 反义词 | 诉诸事实、诉诸理性、诉诸行动 |
三、使用建议
在正式写作或学术讨论中,应谨慎使用“诉诸于口”一词,避免因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含义而影响表达的准确性。若想表达对语言力量的认可,可用“诉诸语言”或“诉诸表达”等更中性的说法;若想指出论证不足,则可用“诉诸情绪”或“诉诸修辞”等更明确的表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逻辑谬误,欢迎继续提问。


